首页 资讯 正文

好网民·在潍坊|周显江:从街头巷尾到“网络云端”的普法先锋

体育正文 152 0

好网民·在潍坊|周显江:从街头巷尾到“网络云端”的普法先锋

好网民·在潍坊|周显江:从街头巷尾到“网络云端”的普法先锋

杨红卫在绘制龙头风筝(fēngzhēng)上的图案。 杨红卫制作的(de)龙头风筝。 杨红卫给小朋友上风筝制作课(kè)。 杨红卫参加潍坊国际风筝会时与(yǔ)外国嘉宾合影。 杨红卫向(xiàng)外国友人传授风筝扎制技艺。 银线连四海,友谊达五洲。在数月前(qián)举行的(de)第42届潍坊国际风筝(fēngzhēng)会暨2025潍坊风筝嘉年华上,众多国内外风筝爱好者前来(qiánlái)放飞风筝,现场特别组织了纪念中泰建交50周年、中古建交65周年特别风筝放飞活动。 活动(huódòng)现场,一只“中古友谊之龙”风筝(fēngzhēng)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,它全长28米,身子由65个腰节组成,象征着中古建交65周年。这只风筝出自风筝制作技艺(潍坊风筝)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杨红卫(yánghóngwèi)之手(zhīshǒu)。 杨红卫出生于风筝(fēngzhēng)世家,师从祖父杨同科,学习潍坊风筝制作技艺40余年。她(tā)熟练掌握(shúliànzhǎngwò)潍坊风筝“扎、糊、绘、放”技艺,不断创新、博采众长,在风筝设计及扎制方面(fāngmiàn)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技艺特点。经(jīng)她之手,大到300米的巨型风筝,小到直径2厘米的微型风筝都能起飞。 “做风筝(fēngzhēng)看起来不难,但需要日复一日地重复(chóngfù)每一个步骤,并且在扎制中汲取新的经验。”杨红卫捧着金鱼风筝解释道,要想做出一对立体、灵动(língdòng)的金鱼眼睛,至少要重复8道步骤才能达到精巧灵动的效果(xiàoguǒ),每一道步骤都要晾干后才能进行下一步操作。可以说,风筝扎制这门(zhèmén)手艺的关键词,正是重复。 与不少传统技艺相同,风筝制作技艺也面临传承的(de)难题。如何让风筝制作技艺传承下去(xiàqù),让更多年轻人喜欢,是杨红卫一直在思考并不断实践的课题。近年来,受“非遗进校园”理念(lǐniàn)启发,杨红卫将精力投入到校园里,开展非遗课堂,为学生传授风筝制作技艺,培训中小学生2万余人。在校园里,她遇到过许许多多有天赋的孩子,也曾结交无数年轻的伙伴(huǒbàn)。在这(zhè)一刻,风筝成为(chéngwéi)串联起她和这些年轻人的纽带,即便大家隔着万水千山,也能因为(yīnwèi)这一方纸鸢“千里共婵娟”。 同时,杨红卫还积极开展收徒(shōutú)传艺活动,毫无保留地传授风筝制作技艺,先后收徒150余人。如今,“杨氏风筝”已经传到了第十六代传人徐洋、徐玉珍等年轻一辈的手中,她们与杨红卫一道(yīdào),在一个个重复(chóngfù)的步骤里坚守着(zhe)传统技艺。 风筝不仅是传统技艺的(de)展现,更是文化交流的桥梁。多年来(lái),杨红卫先后赴德国、法国、美国、马来西亚等20多个国家,向世界展示潍坊(wéifāng)风筝制作技艺,传播杨家埠风筝故事,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“出海”,让“风筝”这个潍坊名片越飞越远。最近,杨红卫还有了创制系列主题(zhǔtí)风筝的想法(xiǎngfǎ)。她大量阅读研究(yánjiū)有关潍坊的人文类书籍,计划推出更多具有家乡特色、会讲故事的风筝。 “有手里这根线,风筝飞得再远,也能找到(zhǎodào)家。”杨红卫说。 本版图片均由潍坊市委(shìwěi)宣传部供图 来源:人民日报(rénmínrìbào)海外版
好网民·在潍坊|周显江:从街头巷尾到“网络云端”的普法先锋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